大學生就業重“白領”輕“藍領”,是觀念作怪,還是本領有限
什么樣的崗位是“鐵飯碗”?面對這個問題,不少人給出的答案可能都是機關、事業單位。從事焊接工作18年的高級技師戴世超則認為,技術也是“鐵飯碗”,同樣能帶來好生活?恐@門技術,他不僅在單位從社會招聘人員轉為正式職工,還買了房買了車。戴世超說:“有技術一樣走遍天下。我還要繼續努力,技術越精湛收入越高,一家老小才能過得更好!
戴世超的成功并不是個例。當今社會,掌握一門技能越來越和擁有高學歷同等重要。諸多就業招聘會上,技術工人炙手可熱,而僅有文憑的大學生卻屢屢碰壁,不被用人單位認可。一邊是企業對“藍領”求賢若渴,一邊是不少大學生依舊希望找個體面的“白領”工作,叫喊多年的就業“結構性矛盾”并未改觀。
今年5月,省政府發布《中國制造2025山西行動綱要》,提出“持之以恒地推動山西制造業振興升級”,其中先進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現代醫藥等領域,無一不需要“藍領”來實現。這一信號,不僅呼喚即將就業的大學生積極投身其中,還呼吁更多人改變傳統就業觀念,重新理解“藍領”的重要性。
大學生為什么不愿做“藍領”
手捧簡歷,眼神在一個接一個的招聘簡章上游走……大同大學畢業生杜力飛(化名)雖然已經連續跑了好幾場招聘會,可依舊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他告訴記者,首選行政或文秘類崗位,找不到可以再等等。
與小杜相比,山西林業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學生何強的就業路可謂一帆風順。在校期間,他掌握了“基于PHP的后端開發”技術,實習期工資就達到7000元。畢業后,成功就職于北京的一家大型企業。
當杜力飛從記者這里聽到何強的經歷時,他似乎并不羨慕,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我們沒有可比性”。記者追問他,對“藍領”崗位的看法,他要求使用化名才肯說出真實想法。他坦言,自己怎么說也有一張大學文憑,相當于過去的“知識分子”,做的工作就應該待在整潔明亮的辦公室里,自己體面,爸媽說出去也有面子。如果進了工廠,每天跟農民工一樣,工作又臟又累,雖然工資高一點,但總覺得低人一等沒面子。
杜力飛的話,代表了一部分大學生以及他們家長的想法?傉J為“大學生=知識分子=白領工作”,甚至有大學生當“藍領”就是白上大學的觀念。這種誤解,一方面是大學生思想不成熟的表現,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社會對“藍領”的偏見。
教育專家胡瑞文表示,就大學生而言,首先要轉變擇業觀念和心態,切勿眼高手低,要勇于從最基層做起,“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沒當過兵的更不可能成為好士兵”。他指出,2010年至2020年,包括成人高校在內,中國將新增9400萬大學畢業生,預計40%的人會進入藍領階層,成為知識型工人或新型農民。近年來我省發展迅速的裝備制造、現代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特色食品工業、交通物流、文化旅游等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高技能人才十分短缺,大學生積極投身其中必將大有可為。
山西省“藍領”地位逐步提高
改變對“藍領”的認識,不是一日之功,還需要政府有關部門不斷積極引導。近年來,我省不斷完善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一方面加大力度培養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通過集中表彰、建立工作室等方式引導大家關注、重視技能人才。
今年4月29日,省人社廳通報表彰了第四屆享受政府津貼的50名高級技師,每人獎勵2萬元;通報表彰了100名三晉技術能手,每人獎勵5000元。為獲批2015年度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的2所技工院校和獲批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的3個單位進行了授牌,分別資助每家500萬元和10萬元;對獲批省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的5個單位和37個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進行了授牌,省級財政資助每家100萬元和5萬元。
據介紹,“十二五”期間,我省新增高技能人才364427人。五年建成和啟動建設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11個、省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20個,建成和啟動建設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15個、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87個,享受財政補貼培訓考評取證技師7044名、高級技師1909名;8人獲得中華技能大獎、79人獲得全國技術能手表彰,26名高級技師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評選表彰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的高級技師190名,三晉技術能手356人。
與此同時,我省不斷健全和完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目前,全省范圍內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工作業績為重點、注重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和以社會化職業技能鑒定、企業人才評價、院校職業資格認證為主要途徑的多元化技能人才評價工作機制已經形成。
大學生當“藍領”只轉變觀念還不夠
“藍領”就是又苦又臟的形象嗎?答案是否定的!吨袊圃2025》對高級藍領的定義是,不僅僅要有技術,還要有較高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創造能力。這意味著,未來大學生要想投身“藍領”,僅僅只是轉變就業觀念遠遠不夠,還要盡快掌握一技之長。
山西興華職業學院院長宋興航認為,目前高校辦學模式、人才培養方案、大學畢業生知識結構、能力水平等都與社會需求存在矛盾。他建議,地方研究型本科院校應盡快向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由政府引導在省內以點帶面搞一批試點院校,通過對試點院校進行“應用型”教育的孵化,加快本科院校與社會需求對接的轉型步伐,從人才培養模式、師資力量建設、學科與專業建設、課程教材建設等方面率先入手,使地方本科高校逐步轉型為應用型高校。
同時,要注重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注重培養面向生產服務一線,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勇于創新精神和高度責任感,理論功底扎實,實踐能力突出,擁有就業創業能力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首先,從辦學方向方面,樹立以市場為導向的辦學思想,按社會需求設置專業、培養動手能力強的應用技能型人才。其次,從教學內容方面,著力體現八個字,那就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學過程必須緊密聯系生產一線,同企業聯手培養人才,實施理實一體、學做結合,課堂與職業崗位要求對接。再次,從內涵建設方面,圍繞“一專多能、活學活用”做文章,體現經世致用的育人理念。最后,從學生出路方面,著力培養學生創新的意識、創造的能力,最終實現創業的目標,為學生走向社會實現零距離對接。(記者 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