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教育、 參加培訓和崗位實踐, 是勞動者提高勞動技能的主要途徑。
準備就業的勞動者, 主要分為5類, 可通過參加就業技能培訓,掌握所從事職業 (工種) 的基本技能。 符合有關條件的城鎮登記失業人員、 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 畢業年度高校畢業生、 城鄉未繼續升學的應屆初高中畢業生, 每人每年可享受一次職業培訓補貼。
第一類是職業院校學生, 可以通過在校期間的職業技能和從業素質培養,掌握中級以上職業技能。
第二類是城鄉未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等新成長勞動力, 可參加勞動預備制培訓, 在就業前接受1-3年的職業培訓和職業教育。
第三類是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和城鎮登記失業人員, 可以通過參加初級技能培訓, 參加人社局組織的技能培訓班, 有針對性參加職業培訓,掌握就業的一技之長。
第四類是企業新錄用人員, 可結合就業崗位的實際要求, 通過參加師傅帶徒弟、 集中培訓等形式進行崗前培訓。
第五類是退役士兵, 可參加免費職業技能培訓。
已就業的勞動者可參加崗位技能提升培訓, 以適應企業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要求。
一是廣大職工可通過參加在崗培訓、 脫產培訓、 業務研修、 崗位練兵、技能競賽等,提高技能水平。
二是具備相應條件的企業職工可以參加技師、 高級技師培訓, 學習新技術、 新工藝、 新知識, 提升崗位技能和創新能力。 企業可以建設技能大師工作室, 由符合有關條件的高技能人才開展關鍵工藝攻關、技能研修和創新以及技能傳承等活動,培養青年技術骨干。
三是企業新招用青年勞動者和新轉崗人員, 根據人社部和財政部2015年8月份出臺的政策, 企業可采取 “企校雙制、 工學一體” 的培養模式對此類員工進行有針對性的職業培訓。
(本欄目由人社部宣傳中心、中國勞動保障報社制作)